搜尋此網誌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北方的皇民化運動-那些年~我「被日本」的那檔事!-北方篇(三)

 文責:小編 陳家倫

近世蝦夷人物誌 中描繪幕府官員強迫阿伊努人剃月代頭的插繪



談到皇民化運動,對於身處臺灣的人們相信多少有聽過這段歷史,在1930年代,日本基於對外戰爭及南進政策的需求,因此對於長期視為次等國民的臺灣島的本島人,開始採取懷柔政策,透過將臺灣的本島人(漢民族、原住民)進行同化為日本人的行動,試圖將臺灣島的本島人改造成為日本對外侵略戰爭中為天皇效忠,甚至是願為天皇而死的帝國順民。

 

關於臺灣的這段歷史,筆者就不再贅述,然而更讓筆者關注,則是遠在兩百年前,一場發生在遙遠北方的皇民化運動,此運動便是江戶幕府基於北方俄羅斯威脅及國防需求,企圖將北方大地阿伊努茅希利(Ainu-mosir)的阿伊努人(Ainu)改造為日本人(和人)的故事。

 

18世紀末,俄羅斯人從堪察加半島南下千島群島,並遣使日本要求通商,引起日本對北方國防的關注,為此幕府派遣幕府官員前往蝦夷地調查,調查隊不但深入今日的北海道、千島群島及庫頁島。

 

甚至也將蝦夷地直轄化,由幕府直接經營,並命令東北諸藩輪替派兵駐防北方蝦夷島乃至庫頁島。

 

另一方面,日本帝國為了國防的考量,也開始將腦筋動在北方大地阿伊努茅希利的阿伊努人。

 

儘管當時日本人的觀念裡,所謂的蝦夷地的阿伊努人活動區域的阿伊努茅希利依舊是所謂的「異國」及「異域」。

 

但是曾代表幕府前往北方蝦夷地調查的幕府官僚近藤守重(近藤重藏),便主張將阿伊努人「和風化」,以使其成為日本北方國防的尖兵,更在今日北海道的平取町建立義經神社,試圖透過日本傳說多年(但不真實)的源義經北遁傳說,與阿伊努人的神明及信仰連結,強化和努之間的關係與連結,為阿伊努人的和風化推波助瀾。


(關於源義經北遁傳說 可參考拙文

那些年~我「被日本」的那檔事!-北方篇(二)~源義經傳奇之-從流亡貴族到北遁成神~!

http://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16.html )

 

另一方面,幕府基於松前藩「通俄門」的疑雲,而在文化四年(1807)將松前藩改封至陸奧梁川(今福島縣伊達市),開始幕府的第一次蝦夷地直轄化的時期(1807-1821),與此同時,江戶幕府主導的第一次阿伊努人的皇民化運動也同步展開。

 

整體而言,幕府針對阿伊努人的北方皇民化運動,共可分為兩期,分別是

 

第一期  1799~1821

第二期  1855~1867

 

兩者皆與幕府直轄化蝦夷地的時期重疊。

 

第一期正好處於日本與俄羅斯在庫頁島及千島群島等地區爆發小規模的武裝衝突,並引發軍事緊張的時期。

 

在此時期中,除了前述的派遣調查隊前往千島群島、庫頁島甚至北亞大陸深入黑龍江流域進行調查之外,也針對日本控制範圍內的南千島群島及蝦夷島(北海道)的阿伊努人進行和風化的運動。

 

該和風化的運動的目標是將阿伊努人移風易俗,成為與日本人無異的北方國防尖兵。

 

具體項目包含

 

1.  鼓勵阿伊努人放棄漁獵及採集等生活,進行農耕及以穀類為主食(此前阿伊努人並非沒有農業,只是非常粗放)

2.  教導阿伊努人日語,使阿伊努人在語言上與日本人相同

3.  使阿伊努人改變造型,將鬍髭及髮型改成日本人風格的造型而盤髮()及剃月代頭,從外觀上改為日本造型

4.  教導阿伊努人儒家經典,透過教育及思想的方式潛移默化的使阿伊努人和風化

5.  利用源義經等日本傳說及建立神社並與阿伊努人的傳承結合,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

 

從以上五點我們可以發現,此時期幕府的同化政策,大致上包含食衣語言及宗教思想等各個面向。

 

透過改變阿伊努人的生活習慣,包含飲食、生計(漁獵改為農耕)、語言以及髮型服裝乃至思想等的改變試圖讓阿伊努人與日本人同步化。

 

但原則上此階段的阿伊努人的和風化運動,幕府採取的是鼓勵、漸進式的方式來鼓勵阿伊努人「歸俗」

 

雖然幕府原則上主張和風化運動是採取漸進、寬容的方式,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業績」

 

幕府的阿伊努人和風化政策一出爐,很快的在執行面上,便有許多於蝦夷地的貿易工作站的現場官員為了展現自己業績上的效率,因此採取較為強硬的態度。

 

因為部分幕府官員採取較偏激的方式,因此在和風化的運動中也出現不少幕府官員主導強迫阿伊努人剃月代頭等和人髮型的行徑,此強硬的手段引起部分阿伊努人的不滿,加上幕府自以為優越的農耕方式,試圖強加於阿伊努人亦引起習慣於漁獵生活的阿伊努人的不滿。

 

幕府為了避免適得其反,過度的苛政及和風化運動,反而讓阿伊努人反抗,因此此一階段的皇民化運動,幕府最終採取擱置移風易俗的髮型及鬍髭風格的改變,也停止對阿伊努人的勸農行徑。僅在日俄交界的緊張處的千島群島的擇捉島等地,幕府採取較強硬的方式,對於當地的和風化運動從未停歇。

 

然而伴隨者日俄關係在1820年代和緩,北方的緊張情勢趨緩,幕府乃將蝦夷地還給松前藩,而在1821年結束第一階段的皇民化運動。

 

由於幕府並非採取強制的手段,加上幕府取消直轄蝦夷地,因此此階段的皇民化運動可說並不成功。

 

然而隨者1840年代,西方國家逼近東方,更在鴉片戰爭擊敗清帝國,以及美國及俄羅斯分別於1854年及1855年叩關日本並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

 

這些外在的威脅刺激了幕府,並使幕府再次注意到北方國防的問題及俄羅斯的威脅,因此乃在安政二年(1855)第二度直轄化蝦夷地,伴隨者幕府再度直轄化蝦夷地,也就此展開了第二次由幕府主導的阿伊努人的皇民化運動。

 

在此次的皇民化運動中,幕府再次嘗試改造阿伊努人,使其移風易俗,在行為、外在及精神上「日本化」

 

具體動作包含

1.  鼓勵阿伊努人髮型等外觀改為日本人風格而盤髮與剃月代頭與剃鬍

2.  要求阿伊努人說日語

3.  試圖使阿伊努人的生產方式改為農耕

4.  將原本對阿伊努部落領袖的稱呼改為與日本本土對上層百姓的稱呼無異

5.  鼓勵阿伊努人改風易俗並給予米糧、服飾及特權上的優惠

6.  禁止阿伊努人穿戴耳環及紋面刺青的傳統

7.  讓阿伊努人名字改為日本名字

 

 

原則上第一點~第三點與第一階段的皇民化運動的手段並無相差太大,

第四點則是試圖從制度來將之與日本「內地」一體化,如原本稱呼阿伊努人部族領袖的職務名稱便更該為乙名=>名主、小使=>年寄、土產取=>百姓代,與所謂的日本「內地」的上層百姓的職務名稱相同。

 

第五點則是為了給與阿伊努人移風易俗誘因,幕府也願意提供米糧、服飾等獎勵給與改俗者,又或者出席活動上的座席位置較沒有改俗的阿伊努人更為上位的特權,來鼓勵阿伊努人進行「和風化」

 

然而在此同時,第六點也反映幕府試圖徹底將阿伊努人同化,而針對日本人沒有的穿戴耳環及紋面刺青等傳統,進行打壓,試圖將阿伊努人從外觀上完全「日本化」

 

同時也透過第七點,讓阿伊努人改名為日本名字,使之在名字上也無法感受出與一般日本尋常百姓有所差別。

 

雖然幕府此階段改風易俗的政策原則上還是採取鼓勵阿伊努人自願「歸俗」的性質,但既然幕府是由龐大官僚群組成的官僚體系,與第一階段的皇民化運動相同,第二波的阿伊努和風化運動中,實際成效也出現「上有政策,下有業績」的影響,阿伊努人和風化程度的深淺很大程度取決於當地幕府官員對此政策執行的熱衷度。

 

不少熱衷於執行此政策的幕府便積極執行,甚至強制阿伊努人移風易俗。

 

很幸運的是,1855年到1867年這一波阿伊努人和風化運動,被前往蝦夷地進行探險調查的松浦武四郎記錄下來。


為幕府的阿伊努和風化運動留下歷史紀錄的 松浦武四郎


 

在松浦武四郎整理介紹當時的阿伊努人的書籍《近世蝦夷人物誌》中,便有許多章節提到各地的阿伊努人對於此和風化運動的反應,有的是欣然接受,有的則是反抗,更也揭露部分幕府官員的蠻橫及強制阿伊努人剃月代頭的行徑。

 

比如下圖便是取自松浦武四郎的《近世蝦夷人物誌》提及相當於現今日本北海道釧路市一帶的阿伊努聚落以及幕府官員進行阿伊努人「歸俗」的舉動。


近世蝦夷人物誌 中描繪幕府官員強迫阿伊努人剃月代頭的插繪


 

從此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圖中央的阿伊努人遭到幕府官員的強迫,正在被迫將髮型改剃成日本人風格的月代頭。

 

忠實的還原當時部分幕府官員因為積極進行阿伊努人的「歸俗」運動,而對阿伊努人所做出的蠻橫行為。

 

對於這樣蠻橫的行徑,松浦武四郎甚至用清帝國攻入明帝國時強硬要求明帝國人改髮型為滿人髮型所造成的慘案「嘉定三屠」來斥責幕府官員強逼阿伊努人改變傳統髮型,成為日本人髮型的暴行。

 

想當然要從生活面全面改造阿伊努人,是非常困難的行為,尤其是部分幕府官員採取的強制態度,更是引起阿伊努人反感。

 

在《近世蝦夷人物誌》中也曾提及,雖然有提及一些阿伊努人接受改俗的政策,但也提及部分阿伊努人抗拒改俗因此自殺,又或者如

 

釧路地區阿伊努的部落領袖Munke(ムンケ)便因為族人苦於幕府官員的改俗政策,而向官員陳情不果後企圖自殺,雖然自殺失敗,但是也因此強烈舉動也使得幕府官員妥協,而同意當地的阿伊努人只需要盤髮,不需要剃月代頭。

 

松浦武四郎更記載當時安政元年(1854),釧路地區的阿伊努人在Munke(ムンケ)與幕府官員協調妥協下,當時人口的1326人有483人改變髮型為日本髮型,也有人改名字為日本名字,但當松浦武四郎隔年安政二年(1855)春天返回釧路時,卻看到只剩下13人仍進行盤髮,其餘人則恢復原本的髮型。

 

雖然是否真的只剩下13人維持日本的髮型,也有學者認為,可能這只是松浦武四郎返回釧路所見的「見樹不見林」,並不代表就真的只剩下13人維持髮型,但是就算人數可能誇大,筆者相信恢復原本髮型的阿伊努人應當人數不少,且可能佔所謂「歸俗」的阿伊努人中的多數,從中可以看到阿伊努人依舊比較傾向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而對幕府的皇民化運動採取反抗的態度。

 

一系列的反抗運動,也讓幕府也意識到問題,因此在安政二年(1855)直轄化蝦夷地後,也對「歸俗」運動進行修正,放棄勸農等同化政策,只徹底貫徹在髮型的改變的盤髮及剃月代頭的同化工作。

 

幕府對於阿伊努人髮型和風化的堅持甚至採取(阿伊努人)髮髭(頭髮及鬍髭),無分男女務必使其改為本國髮型」,而對和風化運動採取髮型等外觀變更的底線。

 

雖然前述的釧路地區幕府官員因為阿伊努首領的強烈舉動而做出妥協,但是在《近世蝦夷人物誌》中也記載釧路附近的厚岸及根室等地區的阿伊努聚落絕大部分的阿伊努人也已經剃髮易俗。

 

而在幕府直轄蝦夷地後三年的安政五年(1858),據傳阿伊努人剃髮歸俗的程度也已達「平均近三分之一(已剃髮易俗),可以說幕府的阿伊努人皇民化運動,至少在髮型的部分具有一定成效。

 

且透過松浦武四郎的見聞及圖文並茂的記載,我們也能生動的了解當時幕府推行的阿伊努人皇民化運動的實際情況,以及幕府官員及阿伊努人對此政策的反應,相關資料也成為研究阿伊努人進入日本國與政治體系的重要史料。

 

儘管如此,幕府的阿伊努人皇民化運動主要還是停留在比較粗淺的髮型等外觀上的改變,並未徹底改變阿伊努人的精神生活,但此兩階段(1799-1821)(1855-1867)年的幕府推行的阿伊努人皇民化運動,也被視為幕府的阿伊努政策及近代日本對阿伊努政策乃至日本殖民地政策的先驅。

 

幕府的皇民化運動未完全成功,但是筆者認為幕府的阿伊努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影響明治政府對阿伊努的政策,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治時期的對阿伊努政策中也出現了

 

1.  鼓勵阿伊努人說日語

2.  進行農耕的勸農政策

3.  興辦教育透過教育潛移默化改變阿伊努人

4.  嚴禁阿伊努人穿戴耳環及紋面刺青。

 

可以說都能看到江戶時期幕府的對阿伊努同化政策的影子,當然這也主因明治政府在成立初期很大程度上繼承幕府的官僚體系,並接受幕府的官員於明治政府效命,因此在對北方的政策上,某種程度上,尤其是中下層官僚依舊是同一群人在操刀。

 

且在觀察1930年代的臺灣的皇民化運動及對臺灣原住民的治理政策中,我們也能看到日本人鼓勵臺灣本島人說日語、穿日本服飾、接受日本教育乃至灌輸日本的忠君思想,而在這些皇民化運動下成長的臺灣人,最終部分人轉化為日本天皇的「武士」,成為進軍侵略亞洲及大洋洲的尖兵,甚至也能看到以臺灣原住民為主體的「高砂義勇軍」參與了為天皇而戰的「聖戰」

 

歷史就在一百年後於南方的臺灣島呼應了百年前,在遙遠的北方的阿伊努茅希利,幕府及幕府官員試圖透過將阿伊努人進行皇民化運動,將之轉型為軍事上對抗北方俄羅斯的國防尖兵的皇民化政策的初衷。

 

參考資料

 

論文:

濱口裕介:『近世蝦夷人物誌』と幕末のアイヌ風俗改変政策

田村貞雄:〈内国植民地としての北海道〉

 

圖書:

島谷良吉:《最上徳内》

山本命: 《松浦武四郎入門》

松浦武四郎著、更科 源蔵、吉田 豊譯:《アイヌ人物誌》

松浦武四郎著、更科 源蔵、吉田 豊譯:《アイヌ人物誌》

髙木崇世芝編著 松浦武四郎著《松浦武四郎 近世蝦夷人物誌》

原田信男:《義経伝説と為朝伝説――日本史の北と南》

谷本晃久:《近藤重蔵と近藤富蔵寛政改革の光と影》


本文 首發於 蝦球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